历史起源

铁山寺有记载的第一座梵刹,历代屡毁屡建,香火不断。明代嘉靖年间,铁山寺得以复建,历时十五年始成,方圆二三十亩寺区内,石门石柱,石龛石佛,六百和尚念起经来,轰轰如雷鸣。住持高僧慧远法师迷醉云游,酷爱花木,先后从大江南北及至朝鲜半岛带回不少珍稀物种,并逐步养成盱眙山区偏好植物栽培的风气。正月半、八月半,一年两度开锣唱戏,和尚演、山民看。清代中期,达至鼎盛,以铁山寺为中心,形成以清凉寺、开山寺、白马寺、黄岩寺、奶奶庙、汪姑庵为辅佐的十四座庙宇的寺庙群落,晨钟暮鼓,诵经念佛,附近两省善男信女均不辞路远,前来顶礼膜拜,佛事之盛,被时人誉为“小九华”,清末铁山寺曾被山匪所占。民国10年由于战火,部分建筑被破坏,后因文革又遭破坏。庆幸的是2002年铁山寺复建。新建铁山寺的大雄宝殿高度为24.8米,占地880平方米,比扬州的平山堂还要高大,为苏北第一大殿。已建山门殿、天王殿、东西配殿以及客堂、方丈楼、观音阁和藏经阁等,形成苏皖两省中部地区的大型寺庙群。

地形

公园位于盱眙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是第三纪火山喷发的玄武岩熔岩台地,经流水侵蚀后的桌状方山丘陵。公园地形西高东低、山体绝对高程在200米以下,相对高低凹部份为山溪,当地人称之为港。数条山背间的多条山溪的谷底,向东或东南倾斜,山港里径流汇集成湖。

气候

地处北亚热带与湿温带的过度气候区,属不稳定的半湿润气候,季风特征明显,水热同季,四季分明。盱眙年平均气温14.9℃7月份平均气温27.4℃,全年无霜期215天以上。公园地区年平均气温比盱眙县东部高0.4℃。盱眙年平均降水983.5mm,公园地区处全县降水中心,可比其他地区高出100—150mm公园地区年日照数在2200—2250小时之间,略高于本县的东部地区,所以公园地区无论是光照、热量、雨量条件均是全县最佳地区,为植物生长,提供优良的条件,公园还有丰富的地形小气候,南北坳山冲有近于北亚热带南区气候特点,北坳北坡有暖温带的气候特色为公园内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条件。

土壤

公园内单一的玄武岩母质发育成的基性岩土类的暗色土,色暗棕或褐色,质地中壤,好耕好收,是比较肥沃的土壤。土层厚度与地形相关。

美誉成就

盱眙铁山寺堪称江苏九寨沟

铁山寺自然保护区经过近两年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日前,江苏省内旅游、生态专家经过考察后认为,该保护区生态保存之完好在苏北及全省均罕见,被专家誉之为江苏的九寨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