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各寺院一般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弥勒菩萨诞日。
每当我们走进寺院,首先看到的,便是那个袒胸露腹、笑脸相迎的弥勒佛。
在中国老百姓中,弥勒与观音,是人们最喜闻乐见、最虔诚信仰的佛菩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为,在佛教大菩萨之中,弥勒代表大慈——给予人们以欢乐;观音象征大悲——可以救苦救难。所以,弥勒还有一个名称:慈氏菩萨。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特雷耶、梅呾利耶、梅怛俪药,弥勒是姓,名阿逸多(Ajita),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释尊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世尊 ,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外文名: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
别名:弥勒菩萨摩诃萨
国籍:古印度
民族:婆罗门
出生地:古印度
出生日期:正月初一
信仰:佛教
中文名:弥勒尊佛,未来佛,东来佛祖
师承:释迦牟尼佛
世人称之:笑和尚
简介
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舅父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他‘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历史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地位
弥勒出家后,生活或修学,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接班人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转大法轮,度诸天子’。
异见
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授记作佛,是难以令人想得通的。说明二乘人心怀偏见,对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项背。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著重利他的大乘气象,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未来
据说,再过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证得佛果。那时阎浮提的情况大致如下:
(1)自然条件:国土长一万由旬,广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镜,名花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花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2)居民: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详快乐。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3)城市:城市次比,鸡飞相及。有一大城,名翅头木,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洒扫清净。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哀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4)政治:时有转轮王名叫儴佉,有四种兵,以威武统治四天下,王有七宝,又有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珍宝涌出,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无贪著。
下世
弥勒下世,也如释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说法种种示相。
(1)托生:有大婆罗门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以为父母。弥勒生后,肤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二十丈四尺,具足三十二相,相好端正无比。
(2)出家:弥勒观世五欲,致若甚多众生沉没在生死海,甚可怜愍。如是正念,不乐在家。感王施物,终归毁坏,知一切法,亦皆幻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
(3)成道:弥勒成道,坐于龙华菩提树下,即日成就无上道果,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地神乃至诸天,各相告曰‘当今弥勒已成佛道’。
(4)说法:时有魔王,名曰大将,率欲界无数诸天至弥勒佛所,请说施论、戒论及生灭之论,乃至诸佛所说,苦集灭道。时座上有八万四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有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说法常赞释迦功德。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般涅盘后遗教存世一万四千岁。
(5)弟子:儴佉王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大臣长者,亦复如是,各自念言: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6)涅槃: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入涅槃后,遗法留存一万四千岁。
弥勒的思想
1、无能胜一名的含义
弥勒名无能胜,是因其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他修此观,非始于现在,而是源远流长。如《楞严经》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地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这种不存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名曰无能胜。
2、创瑜伽学派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瑜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与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昼为大众宣讲,弟子中有不信是弥勒说者,无著为释众疑,乃请弥勒降到人间,为众说法。即于瑜遮那讲堂,普施法雨。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一百卷,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三、《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颇密多罗译。四、《辩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译。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摩笈多译。五论立义,罄无不尽。
传承弥勒学说,有无著、世亲兄弟。无著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弥勒之学,兴旺于初唐,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
3、唯识鼻祖
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著、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著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在4世纪至5世纪间的中观派中,由僧护的弟子解脱军传出的《现观庄严论》,是对《般若经》的注解,据说也由弥勒所传。其后的师子贤作《现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般若波罗密多释》,被视为早期的中观与瑜伽行两派的调合论者。至清辨门下的寂护、莲花戒论师时,以清辨中观自续派理论,加上瑜伽行派的教义,成立了顺瑜伽行中观派,他们同样尊奉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此派后传入西藏,对藏传佛教产生很深的影响。
4、弥勒五论
汉传佛教认为弥勒写作了五部主要的论书,称为“慈氏五论”。
《瑜伽师地论》,藏传佛教认为此论为无著所作。
《分别瑜伽论》,此论已失传。
《大乘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
《金刚般若经论》。
藏传佛教所传的五论,内容有所不同,除《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与汉传相同外,其余三论不同。
《现观庄严论》,汉地未传,民初法尊法师汉译有《现观庄严论略释》。
《辨法法性论》,汉地未传,民初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大乘最上要义论》,此论内容同于汉传《究竟一乘宝性论》,但汉传此论题为坚慧所造。
5、弥勒的济喜精神
弥勒菩萨全名弥勒阿逸多菩萨,在菩萨的名字已经体现,教导我们如何修学,充分流露弥勒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弥勒,慈氏也。慈能济喜。菩萨教授我们要在财物和精神上施与众生,令大家快乐、欢喜、富贵。我们就会得到慈的力量和荣华富贵安乐的果报。
二:阿,无量,广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有包容的心,宽恕大家过失,有容忍力量。我们就会得到相貌圆满的果报。
三:阿逸多,无能胜。菩萨教授我们学习最殊胜的智慧,用智慧去办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从心地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学习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做事要有头有尾,才会圆满无能胜。要帮助苦难的人,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从苦难此岸带到快乐彼岸。要有观机说法的最胜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乐。我们就会得到最胜尊贵喜悦的果报。
汉传佛教中的弥勒信仰
塑化形象中国的弥勒像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制作。
菩萨形弥勒像,主要表现弥勒在兜率宫为诸天说法的情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左脚下垂。如来形弥勒则是下生凡界在龙华树下继承如来,形象与如来差别不大。
大肚笑口佛,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地区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契此和尚圆寂前,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被认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弥勒菩萨的塑像就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华人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著名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萨的宽广胸怀和乐观态度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其塑像常被安置在天王殿中,并逐渐成为定制。而弥勒佛塑像的背后常安置护法神大将韦驮菩萨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执金刚杵的武士。
中国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净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他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在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徒甚众,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信徒以弥勒降世为号召,对朝廷反抗起事,故弥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于是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门因牵扯上各式各样的政变与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汉地传承不止。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
弥勒信仰在朝鲜半岛佛教中,仍然保持着主流地位。
日韩弥勒信仰
韩国自古以来,其国人信仰净土者,大多是信仰弥勒净土。在诸多弥勒修法中,主要的行法是效法弥勒,慈心不杀、恒不啖肉;而为亡人得度而造弥勒佛像,也是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弥勒信仰与俗文化在朝鲜半岛交融于一体,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就是圣俗融合的典型例子。三国时代,新罗的花郎道受到弥勒下生信仰的影响。花郎集团把日常修养和训练与弥勒信仰结合起来,培养忠于国家和勇敢尚武的精神。
弥勒信仰传入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中介的。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在奈良、平安时代(公元710年---1185年),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广。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僧人,则如雨后春笋,以南都六宗僧人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学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开山祖师松莜善珠,发愿往生兜率。
1963年日本日莲宗派的新兴宗教“灵友会”吸收了弥勒信仰,在日本伊豆建立“圣弥勒山”,将弥勒信仰引入教义。编制了新经典《弥勒经》以成为其宗经。
(更多佛教佛学资讯活动请访问寺院在线 www.siyuanzaixian.cn )
(微信订阅号:寺院在线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寺院在綫)